
丙肝感染的自然史
作者:吳淑云
預防一種身邊常見的因很多不良習慣引起的傳染性疾病,除了了解它的高危因素,,傳播途徑,預防措施外,,最好還要了解一下它的病原學,,自然史,尤其是丙肝這種傳播途徑明確,,通過有效防范,,既可阻止感染的疾病。
一,、病原學
HCV屬于黃病毒科 (Flaviviridae) 肝炎病毒屬(Hepacivirus genus),,其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,由約9.6×103核苷酸組成,。HCV基因組含有一個開放讀框(ORF),,編碼10余種結(jié)構(gòu)和非結(jié)構(gòu)(NS) 蛋白(NS2、NS3,、NS4A,、NS4B、NS5A和NS5B),,NS3/4A,、NS5A和NS5B是目前DAAs的主要靶位。HCV基因易變異,,目前可至少分為6個基因型及多個亞型,,按照國際通行的方法,以阿拉伯數(shù)字表示HCV基因型,,以小寫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亞型(如1a,、2b、3c等),。因為HCV易變異,,感染宿主后,經(jīng)一定時期,,HCV感染者體內(nèi)的HCV變異株類型會發(fā)生變化,,在NS3/4A、NS5A和NS5B的DAAs靶點都可能出現(xiàn)替代突變,,并可能影響DAAs治療的敏感性,,并可能與治療失敗有關(guān),,稱之為RASs。HCV對一般化學消毒劑敏感,,甲醛熏蒸等均可滅活HCV,;100℃ 5 min或60℃ 10 h、高壓蒸汽等物理方法也可滅活HCV,。
二,、自然史
1、暴露于HCV后1~3 周,,在外周血可檢測到 HCV RNA,。急性HCV感染者出現(xiàn)臨床癥狀時,僅50%~70%抗-HCV陽性,,3個月后約90%患者抗-HCV陽轉(zhuǎn),。大約最高45%的急性HCV感染者可自發(fā)清除病毒,多數(shù)發(fā)生于出現(xiàn)癥狀后的12周內(nèi),。病毒血癥持續(xù)6個月仍未清除者為慢性HCV感染,,丙型肝炎慢性化率為55%~85%。病毒清除后,,抗-HCV仍可陽性,。
2、HCV感染進展多緩慢,,感染后20年,,肝硬化發(fā)生率兒童和年輕女性為2%~4%[16],中年因輸血感染者為18%~30%,,單采血漿回輸血細胞感染者約1.4%~10.0%,,一般人群為5%~15%。感染HCV時年齡>40歲,、男性,、合并糖尿病、嗜酒(50 g/d酒精以上),、合并感染HBV,、合并感染HIV并導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加速疾病進展。HCV相關(guān)HCC發(fā)生率在感染30年后為1%~3%,,主要見于進展期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患者,,一旦發(fā)展成為肝硬化,HCC的年發(fā)生率為2%~4%[21],。上述促進丙型肝炎疾病進展的因素均可促進 HCC的發(fā)生,。輸血后丙型肝炎患者HCC的發(fā)生率相對較高。
3,、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(Chronic hepatitis C)患者的主要死因,。肝硬化失代償年發(fā)生率為3%~4%,。一旦發(fā)生肝硬化,10年生存率約為80% ,,如出現(xiàn)失代償,,10年的生存率僅為25%。HCC在診斷后的第1年,,死亡的可能性為33%,。
上一篇: 如何預防骨質(zhì)疏松